【晉山晉水】西資巖(4)
時間:2025-06-03 10:22 瀏覽量:
     亭中立著清乾隆三十年(1765年)黃燮撰書的重建先賢塘東無能蔡先生觀易亭記碑。無能祠往西,過一小澗,嶙峋的山石間有一座題額“白衣庵”的玲瓏小廟,廟中就山石鐫出一尊一米多高的坐鯉觀音像。坐像旁邊參差的山石裝點出南海紫竹林的景觀。立于廟前眺望,西、南兩面的海潮帆影歷歷在目,恰合廟柱上鐫刻的聯(lián)?。骸坝^空有色西江月,聽世無聲南海潮?!?/font>

    大佛寺東面高阜處,又有朱子祠、玄武殿、閻王殿一列觀廟。玄武殿拱形殿頂,似是舊時大殿藻井的變體,殿中保存著一座高1.7米的摩崖石刻真武大帝像,體態(tài)魁梧,頭發(fā)祥光,身著盔甲袍服,赤足立在一頭大龜上,右腳間還有一蛇纏繞。身旁有四員體形較小的隨將和侍者,三位捧著符、印、文書,一位擎著一面舒卷有致的三角形大旗,造型緊湊而生動,富有藝術感。

    登上寺觀后面的卓望山,極目四望,圍頭半島之外海天蒼茫一色,金門、廈門諸島近在咫尺,其間帆檣往來,如詩如畫,更使人深刻領會到山崖高處古人鐫刻的“泉南勝概”的意境。

    西資巖寺經(jīng)過宋代、明代、清代、民國幾次重建,方得存留至今,成為引人瞻仰的文物勝跡。

    據(jù)《重修西資巖紀德碑》載:明末清初,沿海遷界,20余年不見人煙,西資巖寺廢圮近百年,直到清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這里還是“游履罕到,荊榛瓦礫,不可問矣”,“柱礎傾欹,則釋迦寺之頹而未建,以待后人也”。到了清乾隆二十八年(1689年),才由附近上清村人、到廣州經(jīng)商發(fā)財?shù)年惼鸨蛐值芫桡y萬元獨建,復其大觀。建朱子祠,繼而修佛寺,又增筑文昌閣,修繕觀音亭、真武廟,把一帶儒、釋、道宮廟建得“宏敞軒豁,曲折幽邃”,呈現(xiàn)出一派輝煌。

    (來源:晉江勝跡)

   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